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如何认定

本篇将详细为大家解答“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如何认定”这个问题。判断合同诈骗的主观恶意需要综合分析。首先要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有没有侵占他人财产的意图,如果没有履行能力或诚意,还编造虚假事实诱导签约……

一、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如何认定

对于如何判定合同诈骗的主观恶意,通常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否怀有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意图。

具体来讲,行为人是否缺乏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缺乏真诚的意愿,却通过编造虚假事实、掩盖真相来诱导对方与其签署合同。

其次,一旦行为人获取到相关财物以后,如果他们肆无忌惮地进行消费、携款逃跑或者将这些财物用于违法活动当中,那么这无疑也能体现出他们存在某种主观恶意。

除此之外,对于合同履行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行为人是否故意逃避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判定合同诈骗主观恶意需综合分析。首要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有侵占他人财产的意图,如无履行能力或诚意,且编造虚假事实诱导签约。其次,获取财物后若挥霍、逃跑或用于非法活动,显示主观恶意。合同履行态度,如逃避或拒绝履约,也是重要考量。

二、合同诈骗的判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所谓合同诈骗,主要定义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通过捏造不实之词、隐藏及掩盖事实真相、设立陷阱等方式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

或者说是合同一方当事人蓄意隐瞒实际情况,或者编造虚假情况,诱导对方当事人产生误解,进而与其签约或实际履行该合同的违法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于恶意实施合同诈骗犯罪且数额达到较大程度的罪犯,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并处或单独征收罚金;

犯罪数额巨大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附加征收罚金;

而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者,将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附加征收罚金或者没收全部财产。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合同诈骗的数额巨大怎么处理

合同诈骗行为涉及金额巨大者,无疑是颇为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根据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鉴于其犯罪分子企图通过违法手段夺取他人财产而签订和履行对合同的欺诈行为,若诈骗所得的财物数额庞大,便将面临长达三至十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加相应罚金。

然而,在实际的事例审理过程中,审理人员会全面考虑包括犯罪嫌犯的服罪表现、主动退还赃款或赔偿损失以及主动投案自首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等多种因素。

若犯罪嫌疑人事先能积极进行退赃操作、承认错误并表达悔过之意,或许在量刑方面可获得适当减轻。

另外,作为受害人,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并提供相关的证据资料,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判定合同诈骗主观恶意需综合分析。首要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有侵占他人财产的意图,如无履行能力或诚意,且编造虚假事实诱导签约。其次,获取财物后若挥霍、逃跑或用于非法活动,显示主观恶意。合同履行态度,如逃避或拒绝履约,也是重要考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