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一般认定标准有哪些

本篇将详细为大家解答“合同诈骗罪一般认定标准有哪些”这个问题。合同诈骗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法院在判定此类案件时,关键……

一、合同诈骗罪一般认定标准有哪些

合同诈骗罪是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所谋求之经济利益为目的,在签署、执行合同过程中所采取的虚构真相或掩盖真实情况等多种欺诈手段,从而从受害方处获得大量钱财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

一般而言,法院对于该类案件的认定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被告人必须是以虚构的公司名义或假借他人名义来签订合同;

其次,被告人必须使用伪造、篡改、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

再次,被告人必须没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但却通过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使受害人继续签订并履行合同;

此外,被告人在收到受害人支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必须立即逃逸;

最后,被告人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手段来骗取受害人的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合同诈骗罪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合同签署、执行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大量财物。 法院认定此类案件关键要素包括:犯罪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实施了虚构或隐瞒行为、受害人因此遭受经济损失。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合同诈骗罪的严重犯罪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是否有效?

倘若被认定为构成了合同诈骗罪,则该合同理应宣告无效。

而有效的合同需要符合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首先,在订立合同时,双方当事人都应具有法律上规定的签约行为能力;

其次,双方应当本着自愿、真实、合法以及公平原则进行意思表达,并且不应存在任何形式的欺诈、胁迫或其他违法行为;

最后,合同的内容不得触碰法律法规的底线,更不应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和基本伦理观念。

因此,在合同诈骗罪成立之后,由于其本质上是基于欺骗或虚假的证明而签订的合同,因为在其签订过程中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所以依法应当判定合同无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

不违背公序良俗。

三、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骗有何区别

在法律层面,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骗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分。

合同诈骗罪属于刑事范畴内的犯罪,其本质特征在于行为人意图通过签订和履行合同方式,非法获取他人财产,且涉案金额达到一定程度。

这一犯罪行为强调了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的故意,同时在构成要件及量刑标准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相较之下,合同欺骗则主要表现为在合同缔结或履行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尽管此类行为并不必然构成犯罪,但往往会引发民事纠纷。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方有权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要求对合同进行变更或撤销,并要求加害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因此,判定某一行为究竟属于合同诈骗罪还是合同欺骗,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备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意图,以及所骗取财物的价值大小等因素。

总的来说,合同诈骗罪的性质更为恶劣,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合同欺骗则主要涉及到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合同诈骗罪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合同签署、执行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大量财物。 法院认定此类案件关键要素包括:犯罪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实施了虚构或隐瞒行为、受害人因此遭受经济损失。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合同诈骗罪的严重犯罪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