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取保候审的条件及时间规定有哪些

我们平常所说的“取保候审”其实是指当事人被批捕之后但还未被判罪前那段时间,为了让他们不失去人身自由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那这种情况下,申请取保候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可能会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单独判处附加刑刑罚的人;其次有可能会被判有期徒刑以上重罪,而如果申请了取保候审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太大风险的人;再者就是,那些身体上患有严重病痛、生活无法自理的人,还有那些怀孕或正在喂奶的女性,如果申请取保候审的话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太大伤害的人;最后就是,如果犯案人员被关押的期限已经到了,但是案件还没有审理完,这时候就需要申请取保候审了。当然,申请取保候审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你可以在案件的调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都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想搞个取保候审可真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没戏。得符合这样几个条件才行:1.可能会被判管制、拘役,或者是独立适用附加刑的那种情况;2.如果可能会被判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但是你又觉得自己不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的话,那就可以试试看能不能申请取保候审了;3.如果你有严重的病,生活都没法自理,或者是怀孕了,或者是正在喂奶的妈妈,那也可以试试看能不能申请取保候审;4.如果你已经被关了很长时间,案子还没有结束,那也可以考虑申请取保候审。记住,申请取保候审的时候,不管是在调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还是审判阶段,都是可以提出来的。

解析:
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请取保候审:其所涉案情可被处以管制或拘役,或可单独适用附加刑罚;可能面临有期徒刑以上的刑事责任,且在取保候审过程中不会产生社会危害性;存在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为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同样需确保在取保候审期间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及羁押期限已满,但相关案件仍未审结,此时也需要进行取保候审。关于取保候审的申请时间,通常可在案件的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提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取保候审的条件与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对于取保候审的条件及规定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罪行较轻,没有必要逮捕,对有可能逃避侦查、和审判及其他妨碍诉讼顺利进行的,应当采用取保候审。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有期徒刑比管制、拘役更为厉害,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罪行较重,如果在采取取保候审时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且没有逮捕必要时,可以采用取保候审。
三、取保候审的办理程序
1、取保候审的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取保候审的决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3、取保候审的执行。
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应当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令其签名或盖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

一般来说是可以的,取保候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按照《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从《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其范围涵盖了除可能被判无期徒刑、死刑外的所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且“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这样一个宽泛到可以说是有一点“大而无当”的规定几乎任何一个案件都是可以套用的。
但是,也可能正是因为法律规定的宽泛,实践执行中取保候审的办理也就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多数情况下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家属认为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而办案单位却认为不符合。实际上大家适用的的确是同一个法律规定,却能够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就形成了一个异常奇特的现象。一个极富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现象。
根据本律师多年来从事刑事辩护的司法实践经验,其实办案单位还掌握着另一套没有成文规定的标准。换言之,实践中,除具备以上两条规定之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更容易办理取保候审。
(一)非暴力犯罪的。相对于暴力犯罪而言,盗窃、抢夺、诈骗等非暴力犯罪的案件在办理取保候审时更容易一些;
(二)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实践中90%以上审判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可能会被判缓刑,而缓刑的前提是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司法过程期间办理了取保候审,而判决时因不能获判缓刑而判3年以上的实刑,之后再被收监,取保候审申请书样本。就会令被告人产生对法律的不理解、对法不可预知的恐惧以及对法无定性的迷惑,也不利于被告人的改造。所以,司法实践中,有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就很难取保候审。
(三)存在重大疾病,严重危及生命健康的。司法实践中,以这个理由申请取保候审的,只有严重到危及生命健康的,才会批准取保候审。
(四)已经怀孕的妇女。
(五)主动认罪的。如果不认罪,一般很难取保候审。
(六)侵财犯罪案件,积极退赃,积极交纳罚金的。
(七)人身损害案件,积极向被害人践行赔偿,并争取到被害人谅解的。
当然,以上条件也不是通用和万能的,实践中,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笔者认为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与办案人员办案单位加强沟通,与被害人加强沟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取保候审,其实并不是不可能。

取保候审是强制措施的一种,那么取保候审的期限是多久,取保候审的期限规定有哪些,以及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几个月呢,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更多知识尽在百科,快来了解一下吧!

我国法律规定,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之后,是必须要遵守相关的规定的,否则公安机关有权取消对犯罪嫌疑人的取保候审。下面就由网站的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取保候审规定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我国法律规定,如果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取保候审,就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如果没钱缴纳保证金,就必须要提供保证人,那么大家知道取保候审保证人的条件有哪些吗?这个问题,请看小编下文为大家解答。

犯罪嫌疑人在被关押时,家属都希望可以对其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却不知道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多久,这也就是取保候审时间的问题,那么大家对取保候审时间了解多少呢?这个问题,请看小编下文详细解答。

我们都知道,家属对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时,是需要向公安机关递交一份取保候审保证书的,那么大家知道取保候审保证书该怎么写吗?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取保候审保证书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办理取保候审的条件及时间规定主要涉及法律程序和具体要求。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允许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不被拘留的一种措施。以下是相关的条件及时间规定。 首先,办理取保候审的基本条件包括: 1. **案件性质**:一般适用于非暴力犯罪,如经济犯罪、轻微违法行为等。如果案件情节较重或者有社会危害性,则不易获得批准。 2. **嫌疑人身份**:嫌疑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稳定的居住环境,这样可以确保其在取保期间不会逃避法律责任。 3. **无再犯风险**:如果有证据表明嫌疑人在取保期间可能再次犯罪或者影响证据收集,那么申请将会被拒绝。 4. **自首或立功表现**:如嫌疑人有自首、立功表现等情节,可以作为申请的重要依据,提高获批概率。 其次,在时间规定方面: 1. **申请期限**:通常情况下,被拘留人员可以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对于逮捕后的申请,应在逮捕决定书送达后及时提出,一般建议在48小时内进行申报,以免错过最佳时机。 2. **审批时限**: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依法进行审核,一般需在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0天。同时,检察院和法院也应当遵循相应程序,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审核工作,并作出决定。 3. **执行期限**:一旦批准了取保候审,被告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按期到指定地点报到,不得离开居住地等。这些限制措施通常会持续至案件结束或另行通知为止,有效期一般为6个月,但可根据具体案情延长至12个月甚至更久。 总之,办理取保候审需要符合特定条件,并且要注意相关时间限制。在实际操作中,被告人的态度、律师介入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面临刑事诉讼时,应积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以保障自身权益。

相关推荐